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


8、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 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 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 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
2、铁画, 也称铁花, 安徽芜湖特产, 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 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 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 。 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 采用中国画章法, 黑白对比, 虚实结合, 另有一番情趣 。
3、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 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 。 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 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 到处演唱 。 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
4、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 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 边舞边歌 。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 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 清康熙、乾隆年间, 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 清中期以后, 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 仅剩下唱曲部分, 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
5、《侗族大歌》,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 1986年, 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 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 技惊四座, 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
6、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 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 。 节日期间, 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 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 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 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 杀羊祭神 。 然后, 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 跳皮鼓舞和萨朗舞 。
7、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 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 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 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 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 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 。
8、《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新疆, 由于地域不同, 表现出来的形式丰富而又多样, 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 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 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
9、福船, 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 。 其船上平如衡, 下侧如刀, 底尖上阔, 首尖尾宽两头翘, 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 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 而所谓“水密隔舱”, 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 舱数有13个、也有8个 。 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 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 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 漳湾福船承其衣钵, 特征鲜明, 一脉尚存 。 如今, 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 堪称中华绝活之一 。

推荐阅读